“学习新思想 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江苏海院思政部在行动

发布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18-06-26浏览次数:902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6月13日晚,思政部联合电气工程学院团总支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组织开展了“学习新思想,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此次活动以“学生问--教师答”和“学生问—学生答—教师点评”的访谈形式展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北大讲话”对年轻人成长成才的启示等内容,思政部陈友放教授、薛莉博士为电气工程学院17级全体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本次访谈,从现实背景出发,面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和信仰危机的不良现状,针对当代青年如何看待人生,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等一系列问题展开。陈友放教授首先强调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的知青生活是其一生宝贵的财富。这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历练,是习总书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群众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源头所在,也是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习总书记从15岁到梁家河村插队到22岁离开,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使他由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一名自信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在陕北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他在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确立了为党、为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坚定追求。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遭遇多么不公,他都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信任和忠诚,为此他先后写过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这种坚韧不拔的政治追求,这种对待“苦”与“难”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思考。《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许多生动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热爱学习、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的优秀品质。他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在向群众学习中不断丰富思想、增长才干,始终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七年的知青岁月,习总书记真正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与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在思想情感上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满了真挚的为民情怀,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爱戴。陈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的调研心得。一位90岁的老党员要求家属不要在新闻联播时间吃晚饭,因为在新闻联播中经常能看到习近平。只要习近平在新闻联播中讲话,他都全神贯注,让全家人不要说话,竖起耳朵仔细听。并且教育子孙,要听习主席的话。他老人家说:习近平说的话中听、入耳,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人民着想的。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位普普通通老人的肺腑之言,是老百姓的心里话。陈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求学、回乡、再入校园的丰富经历,启发引导广大学生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吃苦在先、努力拼搏,争做时代的弄潮儿。薛莉老师结合自己本硕博学习经历,希望同学们能在读书中重拾理想,不忘初心,努力奋进,在蜕变中成长。

最后,二位老师重申了习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的四点希望,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海事学院以培养海事人才为特色,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次远航。无论你驶向何方都要始终忠于祖国和人民。远航途中,只有以励志为导航,才能乘风破浪。大学阶段,是读书的最好时期。只有刻苦学习,求真学问,才能练就一身真本领。知行合一,躬于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成长成才。

思政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关注学生困惑问题,对症下药,要把习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落到实处。本次“学习新思想,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作为思政部教学改革的一次探索,将不断深入推进。